• 欢迎来到天津自考网!本站为考生提供天津自考信息服务,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,非官方网站,官方信息以天津教育考试院www.zhaokao.net为准。 自考学习中心

联系我们:  18102081730

距4月成绩查询(预计)还有2

距10月自考考试还有161

考生服务:

  • 服务大厅
  • 开考科目查询
  • 所在位置:天津自考网 > 自考试题 > 2022年4月天津自考《大学语文》知识点练习(一)

    2022年4月天津自考《大学语文》知识点练习(一)

    2022-03-15 00:14:38   来源:其它    点击:   
    自考在线学习 +问答
       

      知识点 001《寡人之于国也》★★★

      一、单项选择题

      1.【题干】下列孟子提出的使“民加多”的根本措施中,能够使“颁白者不负

      戴于道路”的是(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。

      B.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。

      C.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。

      D.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。

      【答案】D

      【解析】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”可使五十者衣帛矣;“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

      时”可使七十者食肉矣;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”可使数口之家免于饥饿。“谨

      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。”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寡人之于国也》

      二、多选题

      2.【题干】下列先秦诸子关于治国的论断中,出自《孟子》的有(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治大国如烹小鲜

      B.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

      C.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

      D.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

      E.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

      【答案】BDE

      【解析】A 项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;C 项出自《庄子》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      三、词语解释

      3.【题干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。

      检:

      【答案】约束,制止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
      知识点002《秋水》(节选)★★

      一、单选题

      4.【题干】下列表述中,说明了《秋水》(节选)主要构思特点的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借助两个历史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论说

      B.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

      C.由小到大逐层推进

      D.援譬设喻广征博引

      【答案】B

      【解析】《秋水》(节选)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,以具体景物描写

      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,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。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      二、词语解释

      5.【题干】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曰。

      望洋:

      【答案】仰视的样子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      三、简析题

      阅读《秋水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问题:

    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

      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今尔出于崖溪,观于大海,乃知尔丑,尔将可与语大理矣。

      6.【题干】这段话出于文中哪位人物之口?“尔”是谁?

      【答案】海神若;河伯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      7.【题干】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?

      【答案】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      8.【题干】这段文字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?

      【答案】类比论证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秋水》(节选)

      知识点 005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★★★

      一、单选题

      9.【题干】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论述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时用

      作论据的历史人物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西楚霸王

      B.汉武帝

      C.唐明皇

      D.后唐庄宗

      【答案】D

      【解析】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时,意气风发,极写其强盛;在大功告成,

      天下平定后,又极写其衰败,在盛衰、成败、兴亡的对比中,阐述了本文的主旨。

      【考点】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
      知识点 006《论毅力》★★

      一、多选题

      10.【题干】下列《论毅力》的正反对举中,出现于“譬诸操舟”一节中的有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成与败

      B.顺与逆C.强与弱

      D.幸与蹇

      E.近与返

      【答案】BE

      【解析】更譬诸操舟,如以兼旬之期,行千里之地者,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

      相参伍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。我则或

      一日而返焉,或二三日而返焉,或五六日而返焉,故彼岸终不可达也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论毅力》

      知识点007《容忍与自由》★★★

      一、单选题

      11.【题干】《容忍与自由》的中心论点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年纪越大,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

      B.没有容忍,就没有自由

      C.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

      D.容纳异议,自由讨论,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

      【答案】B

      【解析】“没有容忍,就没有自由”才是中心论点,本文有三个分论点,第一是

      从“年纪越大,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”开始,说明了“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

      本”!第二是分论点指出了“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”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

      理根源!第三是指出“必须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”的态度是错误的,强调

      “绝对之是”根本不存在,而这三个分论点,分别用例证法举了三个例子来阐明

      道理,没有容忍,就没有自由!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容忍与自由》

      二、简析题

      阅读《容忍与自由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问题:

     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,一切对“异己”的摧残,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,一切思想言

      论的被压迫,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。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,

      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。

      12.【题干】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?

      【答案】人类难以做到容忍的心理根源是“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”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容忍与自由》

      13.【题干】指出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。

      【答案】演绎法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容忍与自由》

      14.【题干】指出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。

      【答案】排比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容忍与自由》

      知识点008《咬文嚼字》★★一、单选题

      15.【题干】《咬文嚼字》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类比法

      B.对比法

      C.归纳法

      D.演绎法

      【答案】D

      【解析】在阐述论点时,《咬文嚼字》多采用归纳论证方法,往往先说结论,再

      广征博引,列举小说、诗歌、戏剧等方面的大量实例,凿凿有据,且能将抽象

      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般浅显易懂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咬文嚼字》

      知识点 009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★★★

      一、单选题

      16.【题干】下列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提到的愚蠢见识中,与古希腊哲学家、

     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关的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麒麟和火蛇是真实存在的

      B.刺猬好吃油虫

      C.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

      D.男性特别优越

      【答案】C

      【解析】“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。这种错误,他本来是可

      以避免的,而且办法很简单。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。但

      他却没有这样做,原因是他自以为是。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;这是

      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。”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

      二、简析题

      阅读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中的一段文字,回答问题:

     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,这就表明,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

      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。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,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,

      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,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里也是这样无知,因而他

      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。

      17.【题干】针对“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”这一问题,这段文字包含了怎样的答

      案?

      【答案】避免产生愚蠢见识的措施之一是储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

      18.【题干】文中一再出现以“如果”开头的句式,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态度?

      【答案】谨慎谦虚严谨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19.【题干】指出文中反复采用第二人称所产生的效果。

      【答案】形成面对面的谈话的表达风格,产生亲切自然的效果,便于抒发感情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》

      知识点011《冯谖客孟尝君》★★

      20.【题干】《冯谖客孟尝君》先写冯谖客的“无好”、“无能”,后写孟尝君经营

      三窟,这样的表现方法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以小见大

      B.互相映衬

      C.欲扬先抑

      D.首尾呼应

      【答案】C

      【解析】欲扬先抑,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。欲扬先抑的“扬”,是指褒扬、抬高。

      “抑”,指按下、贬低。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,却不从褒扬处落笔,而先是按下,

      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。用这种方法,使情节多变,形成波澜起伏,造成鲜明对比,

     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,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,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冯谖客孟尝君》

      知识点012《垓下之围》★★

      一、单选题

      21.【题干】《垓下之围》中,展现项羽知耻重义性格特点的情节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四面楚歌,霸王别姬

      B.东城快战,连斩数将

      C.瞋目而叱,吓退杨喜

      D.愧见父老,自刎乌江

      【答案】D

      【解析】《垓下之围》中,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,宁死不辱,揭示了

      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,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、只能一死了之的英

      雄末路心情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垓下之围》

      二、词语解释

      22.【题干】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。

      固:

      【答案】必,一定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垓下之围》

      知识点 013《张中丞传后叙》★★★

      一、单选题

      23.【题干】《张中丞传后叙》先为许远辨诬,再写南霁云事迹,又记张巡轶事。

      这样的叙述方法是(

     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A.顺叙

      B.分叙

      C.插叙

      D.倒叙

      【答案】B

      【解析】《张中丞传后叙》先为许远辨诬,再写南霁云的事迹,并补叙了张巡、

      许远的轶事,所叙事件紧紧围绕赞美英雄、斥责小人的主题,属于分叙的叙述方

      法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张中丞传后叙》

      24.【题干】下列《张中丞传后叙》细节中,展现了南霁云性格特征的是( )。

      【选项】

      A.背诵《汉书》

      B.记百姓名姓

      C.拔刀断一指

      D.操纸笔立书

      【答案】C

      【解析】《张中丞传后叙》中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,形象鲜明,如张巡从容镇

      定、视死如归、博闻强记,许远宽厚谦和、为国让贤,南霁云嫉恶如仇、忠贞刚

      烈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张中丞传后叙》

      二、词语解释

      25.【题干】宁能知人之卒不救,弃城而逆遁。

      逆遁:

      【答案】事先逃跑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张中丞传后续》

      知识点 014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★★★

      一、词语解释

      26.【题干】他植者则不然:根拳而土易。

      拳:

      【答案】屈曲,不舒展。

      【考点】散文——《种树郭橐驼传》

    上一篇:2022年天津自考《毛泽东思想概论》模拟试卷及答案(三)
    下一篇:2022年4月天津自考《大学语文》知识点练习(二)

   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

   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、学习探讨,提升自己。

  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
   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、学习方法、教程。

   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

   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

   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

   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

   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